在太湖平原北端,蜿蜒千里的长江陡然收窄,以澎湃之势汇入东海。在这收窄蓄力之处,坐落着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江苏省江阴市。
如今的江阴,青山环绕、绿水荡漾,近十座公园串联起一条“生态绿廊”。谁能想到,这里也曾塔吊林立,臭水横流,工业污染的“疤痕”随处可见。
在这座江南小城华丽的生态蝶变背后,正是江阴人守护绿水青山、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资料图)
空中俯瞰,长江江阴段“百舸争流”。 张宪 摄“还江于民,还岸于民”
江阴城依江而建,因江而兴,但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长江岸线过度使用、土地超强度开发的影响,江阴市民长期临江却不见江、滨江却不亲水。
“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江阴市政府主动调整港口功能,腾退长江岸线土地。
2016年至2021年间,江阴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4214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81家,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6年末下降20%;清退码头、工厂、轮渡站等,将江苏省政府批复的23.4公里港口岸线主动压缩到16.85公里。
“以前在老产区的港口,像这样的鞋子根本没法穿。”江苏江阴港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华接受媒体采访时指着脚上的白鞋感慨,虽然搬迁后岸线变短了,但港口在设计、工艺上都比原来更先进,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对于腾退出来的滨江空间,江阴还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按照“四季有花、随处见景”的要求,实施生态修复。
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工厂变公园......江阴市民渐渐发现,昔日混乱的工业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蓝绿交织、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塔吊林立的长江岸线也变身为美丽的江阴“外滩”。
“山复清,水复绿”
窑港口区域是江阴长江岸线中唯一保留的天然滩涂。然而,因此前无序开发,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有98处小型畜禽养殖场、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厂,影响着区域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
为还窑港口“一湾碧水”,2018年,江阴市将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的98处小型畜禽养殖场、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厂全部纳入清退范围。
“2018年起至今,我们累计清退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的小型畜禽养殖场、化工作坊、小型修船厂和违法建筑共200多处。”利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凌建华向媒体介绍。
复绿工程也同步推进。江阴恢复了近7公里的天然芦荡和湿地灌丛岸线,新建了长江生态缓冲林、营巢林、砾石滩、草本沼泽等,恢复和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现如今的窑港口湿地内,近10公里的芦苇岸线,宛如一条绸带镶嵌在江边。作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和乡土留鸟的栖息地,这里生活着白鹭、鸬鹚、野鸭、黄鼬等多种野生动物,形成了独特的长江湿地景观。
据了解,近年来,江阴还完成了沿江10公里范围内20个废弃矿山宕口治理;沿江码头企业粉尘在线监测全覆盖;600余套感知设备构建起江阴长江禁捕“江盾平台”,连续20年增殖放流让1.7亿尾鱼苗回归江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工作加快推进;襟江带湖、辐射全域的“一核两轴五片多点”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框架格局基本形成。
天蓝水碧,绿影婆娑。在一系列举措下,江阴的生态环境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十三五”末,江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十二五”末提升13%。《2021年度江阴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良好,国省考断面优于三类以上比例100%。
资料图:江阴市新桥镇一处河畔边,一群水鸟在水中嬉戏。 黄惠刚 摄“黄金经济带”蓄势待发
作为无锡第一经济强县,江阴2022年GDP达到4754亿元人民币,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置目前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昆山。在“高端进、低端退”的产业策略下,江阴近年来积极发展高端产业和绿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
江阴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98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较2016年末增长123.9%。
2023年2月,总投资超200亿元的25个重大产业项目在江阴启动建设,其中就涵盖了基地型、载体类、产业链、外资类等具有带动性的先进项目。
放眼未来,江阴长江沿岸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经济带”已经蓄势待发。
以岸线为依托,江阴全力打造零碳开发区、描绘最美长江岸线;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打造连片特色主题产业园项目,不断夯实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345”现代产业体系;全域联动重塑创新格局,大力发展有实力的科创产业,培育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