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 >

全球快播:兔年首个“超级央行周”来袭,A股“春季躁动”能否延续?

2023-01-31 09:20:51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周艾琳

本周,兔年的首个“超级央行周”即将登场。美联储、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都到了决定货币政策的关键时刻——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BP),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则可能加息50BP。

近期,由于美国通胀数据下行,软着陆预期升温,纳指年初至今已反弹11%。被视为“美联储喉舌”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也在最新文章中写道,本周美联储将加息25BP,因而放缓加息节奏基本无悬念。但各界预计,希望乘胜追击的美联储并不会“松口”,因为过早显得鸽派会导致融资环境再度放松,从而无法快速抑制通胀。可能正因如此,Nick Timiraos也补充写道,“虽然随着供应链好转,以及处于近15年高位的利率水平抑制了需求,通胀高烧显露出降温迹象,但如今美联储官员依旧担忧,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或将助推物价再度加速上冲。”


(资料图片)

1月30日,北向资金流入A股超180亿元,年初至今累计流入1311.46亿元。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机构人士认为,海外央行动向对中国市场的扰动边际下降,在当下的业绩真空期,尽管前期港股、A股已经出现较大反弹,但“春季躁动”行情预计仍有望持续,驱动因素主要是预期改善、流动性宽松、两会政策和乐观盈利预期。不过,由于境内新发基金有限,相较前期,市场波动有可能扩大。

美联储加息放缓但难“松口”

此前的数据显示,美联储最看重的通胀指标核心PCE同比数据从2022年11月的4.7%降至12月的4.4%,符合预期。这是14个月来通胀数据中最小的涨幅。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增长韧性似乎强于预期,全球PMI数据优于预期提振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软着陆”预期升温。

标普指数上周全周上涨2.5%。“在通胀仍然过高的情况下,美联储、欧洲和英国央行料将继续释出紧缩政策的信号,但相对于其他央行,美联储的政策利率应较接近峰值。”瑞银方面对记者表示。

机构普遍预计,美联储今年还可能加息2~3次,幅度均为25BP,部分机构甚至已开始为降息定价。目前的共识在于,美国通胀可能在上半年迅速降温,投资者相信央行不需要进一步大幅加息,但对于前瞻性指引的意见则有较大分歧。瑞银提及,部分人认为,随着通胀下降,美联储可能即将结束加息周期;但另一些人认为,鉴于劳动力市场仍然紧张,而且通胀篮子中的项目价格波动性较小,美联储不会在短期内结束紧缩。

多数专家预计,美联储“松口”的概率很小。美国最大公募基金之一先锋领航(Vanguard)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日前对第一财经表示:“我们认为即便出现经济衰退,美联储也不会在2023年降息。虽然通胀下行,但根据我们的预测,核心通胀仍然保持在3%以上,高于2%的央行目标。而且通胀风险仍在上行——地缘政治演变和供给侧冲击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目前的通胀压力主要是由服务业价格上涨和工资增长驱动,很具有黏性,也是与通胀预期紧密相关的。”

换言之,如果央行的立场不够坚决,不能让利率在高位持续足够长的时间,那么通胀预期就有可能失控,“从而推动工资和通胀螺旋式上涨,美国可能就会陷入最糟糕的滞胀局面,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重演。”她称。

当然最近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央行是否可能提高通胀目标。原因在于,一方面,去全球化、老龄化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可能会导致经济中持续的通胀水平上升;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为将来再次实行宽松政策、避免零利率下限提供空间。

“这不是不可能的,但目前可能还不是时候,目前央行连2%的通胀目标都还没有实现,如果轻言放弃,可能会导致进一步丧失可信度。”王黔称。

嘉盛集团全球研究主管韦勒(Matt Weller)也对记者表示:“由于通胀仍具黏性,我们预计2023年美联储仍会将利率维持在高位,难以出现降息。利率峰值可能在5.25%左右。通胀对于增长是有意义的,高通胀将有利于降低美国创纪录债务负担的实际价值。”

他称,美国历史上爆发过数次高通胀,在之前的抗击通胀时期,美联储都没有实现让通胀立即回到2%~3%的目标。例如,自1920年以来,美国出现了13次高通胀,通胀率均飙升至5%以上。在抗击通胀时期,通胀的平均峰值为9.2%,这几乎是2022年6月CPI读数的峰值。这些历史数据显示,在达到峰值后,平均12个月后通胀将放缓至5.1%,这意味着美国通胀可能在2023年5月来到5.1%附近;平均21个月下降到低于4%,这意味着,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通胀可能降至4%以下。

A股“春季躁动”将持续但波动放大

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叠加黑天鹅事件大超预期,全球基金经理几乎都遭遇重挫,包括港股、纳指、成长股等纷纷被杀估值。随着外部利率峰值已经接近见顶,全球央行政策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扰动将大大减缓,复苏程度的影响占据上风。

某百亿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我们去年的亏损主因是成长股估值收敛带来的损失,另外还有一些政治外交因素等,导致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一直要做危机应对和管理,这是我入行以来最痛苦的一年。”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结束,对于成长股的估值压力就会降低。同时,中国国内经济复苏,下半年企业盈利改善提升,叠加流动性改善,下半年到明年才是真正的新一轮牛市的开启,可能会有比较大的系统性行情。

1月30日,A股春节长假后复市,港股上周只有两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及恒生科技指数分别走高2.9%及5.4%。高盛方面对记者表示,2023年以来,MSCI中国指数已反弹达18%,沪深300指数上涨8%,如果春节后股市表现的历史模式重演,中国股市的反弹势头或将延续。

该机构认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的影响显著,因此持续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政策调整并不仅限于防疫政策,还涉及房地产市场、互联网/民营企业行业监管,乃至中美关系等多个关键领域。所有相关的政策变化均明显支持增长前景。

高盛股票策略团队已于近两个月连续两次上调2023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增长的预期,由8%最终上调至17%。这主要反映了中国经济更为良好的前景以及高盛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对房地产市场或将持续改善的判断。离岸中概股过去三个月跑赢A股24%,创下近十年以来的最大差距。但高盛股票策略团队仍维持对A股的战略乐观和偏好。

目前,多数机构预计,经济弱复苏+货币偏松的假设和判断难有分歧,因而“春季躁动”行情将会持续,但不排除前期大幅反弹后,指数的波动会加大。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日前对记者表示,自2013年以来,满足春节后上涨并且指数位置高于节前的严格“春季躁动”行情发生概率约50%,分别是2014~2015、2017和2019~2020年,宽信用和宽流动性趋势推动增量流动性和市场情绪改善,影响躁动行情涨幅。此外,“春季躁动”行情中的高市盈率、小盘风格总体占优,计算机、通信、电子和建材在“春季躁动”期间表现较好,而金融、房地产和传统能源板块则相对偏弱。

王强松也提及,本轮经济弱复苏,增量流动性应弱于2019、2020年,价值股、成长股行情大概率“此消彼长”。从全年维度来看,景气度投资仍有较好的适用性。年初以来,计算机、非银金融、有色、家电、电子和医药生物有所表现,相关板块的盈利或估值预期已有边际改善,行情延续的概率较高。

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大渠道在新基金发行方面的热情依旧不足。“目前基金经理正抓紧调研,主要集中精力把老产品净值做上去,新发产品估计还要等一段时间。”某头部私募销售对记者称。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目前光靠北向资金的新增资金难以维持行情持续上攻,今年横盘震荡行情的概率较大,仍需观察后续境内新发基金的情况。”

标签: 政策调整 基金经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