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要完善监管制度,根据新情况、新风险持续弥补监管短板,还要坚持穿透性、全面性监管。
进入2023年,影子银行依然是金融监管部门的重点盯防对象。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其中,要严防各类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
厘清影子银行概念,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前提。首先,它是“银行的影子”;其次,它“在阴影下运行”,游离于监管之外,风险底数难以摸清,仿佛一个看不清的对手。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之一,是追逐短期收益和绝对利润。
在我国,企业、居民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信贷,但银行受到严格的监管约束,部分业务无法满足信贷合规要求,怎么办?于是,就有人开始绕道、嵌套,假借其他名义来做。但本质上仍是银行信贷业务,就是“银行的影子”,即通道业务。狭义的、风险较高的影子银行包括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和同业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P2P网络贷款等。
近期,我国企业信贷需求有所下降,这时更要特别警惕资金空转问题。例如,多层嵌套、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可能死灰复燃,谨防假创新、伪创新的行为卷土重来。此外,信贷资金绕道、违规流入限制性领域的现象也可能有所抬头。
世界各国为何普遍重视监管影子银行?一方面,它具有系统性风险特征。该风险不仅隐匿交叉、传染性强,一旦爆发还极易危及全局。比如,国际上公认影子银行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会导致资金脱实向虚,大量资金陷入“以钱生钱”的空转游戏,市场资源配置被扭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被破坏。
近年来,我国下大力气整治影子银行,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梳理监管部门近年的工作重点,我们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2019年,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2020年,继续拆解影子银行;2021年,对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的新形式新变种露头就打;2022年,持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相关工作已从全面整治进入重点攻关,从有序化解到持续拆解,同时这也表明相关工作较为艰巨,需要久久为功。2017年至2019年,经过三年的专项治理,广义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狭义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缩减12万亿元。
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在阴影下运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相关风险无法被有效识别。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要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监管。接下来,要完善监管制度,根据新情况、新风险持续弥补监管短板,防止出现“用牛栏去关猫”这种不匹配的无效监管。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穿透性、全面性监管。一方面,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拨开多层嵌套迷雾,清晰、有效识别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摸清风险底数;另一方面,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不留监管死角和盲区,让风险无处遁形。
郭子源